植物染料藍靛是中國藍印花布所使用的一種特殊的植物還原染色材料。采集藍草制作藍靛在中國的古籍中早有記載。據(jù)古書《夏小正》記載,我國在夏代已種植蓼藍,并已知道它的生長習性,“五月,啟灌蓼藍”。就是說到了農(nóng)歷五月,蓼藍就要開始栽種了。在《詩經(jīng)·小雅·采藍》中記載:“終朝采藍,不盈一詹”;《說文》中記載:“藍,染青草也。”;《荀子勸學》中記載:“青,取之于藍而勝于藍。”這些古籍詩文中所說的“藍”,就是指的蓼藍。由此可見,我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植物染料來進行織物染色的國家。不過可以用來制作藍色植物染料的藍草除了蓼科的蓼藍之外,還有十字花科的菘藍、豆科的木藍,爵床科的馬藍等等。
東漢時期,馬藍曾為我國北方地區(qū)重要的經(jīng)濟作物。在陳留(今河南開封)一帶就有專業(yè)性的產(chǎn)藍區(qū)。文學家趙歧路過此地,看見山崗上到處種著馬藍,有感而發(fā),寫下一篇《藍賦》,作序說:“余就醫(yī)偃師,道經(jīng)陳留,此境人以種藍染紺為業(yè)。”
北魏農(nóng)學家賈思勰在著作《齊民要術(shù)》中有詳細記載,先是“刈藍倒豎于坑中,下水”,然后用木、石壓住,使藍草全部浸在水里,浸的時間是“熱時一宿,冷時兩宿”。將浸液過濾,按百分之一點五的比例加石灰水用木棍急速攪動,等沉淀以后“澄清瀉去水”,“候如強粥”,則“藍靛成矣”。用于染色時,只需在靛泥中加入石灰水,配成染液并使發(fā)酵,把靛藍換原成靛白。靛白能溶解于堿性溶液中,從而使織物上色,經(jīng)空氣氧化,織物便可取得鮮明的藍色。這種制靛藍及染色工藝技術(shù),已與現(xiàn)代合成靛藍的染色機理幾乎完全一致。
明代科學家宋應(yīng)星對藍草的種植、造靛和染色工藝,進一步作了全面性的闡述和總結(jié)。他在所著的《天工開物》中說:“凡藍五種皆可為靛。茶藍即菘藍,插根活。蓼藍、馬藍、吳藍等皆撒子生。近又出蓼藍小葉者,俗名莧藍,種更佳。”在靛藍染色方面,書中指出:“凡藍入缸,必用稻灰水先和,每日手執(zhí)竹棍攪動,不可記數(shù)。其最佳者為標缸。”。
據(jù)江蘇的《光緒通州志》記